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每日熱點>3日 3日

從戰略布局看中國信心——寫在全國兩會開幕之際

2015年03月02日 10:19 | 來源: 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從戰略布局看中國信心--寫在全國兩會開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陳二厚、王宇、趙曉輝、李延霞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又鐫刻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印記--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中國自信、立足中國實際、面向中國未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此時此刻,世界也迎來觀察中國走向的“兩會時間”--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即將召開。黨的主張將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透視中國發展、解析中國信心,人們讀出更多的底氣、更大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前景。

  這是“中國信心”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大手筆治國理政,在攻堅克難中引領中國發展邁入新境界

  如果單看GDP,河北中部礦產大縣臨城是一條斷崖式下跌曲線--2014年,受強力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項目等影響,全縣GDP增長由2012年的15%急跌至4%。

  與此同時,事關民生之基的就業卻劃出了一條溫暖人心的“U”形曲線--與2012年相比,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013年降至最低位后,2014年強勁反彈,增長超過一倍。

  “我們八成的GDP、九成的財政收入靠資源型產業,大規模關停這類企業,很痛,但必須承受。同時咬緊牙關上有發展后勁的產業,為就業擴展空間。”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說。

  小小臨城,兩條曲線,折射的是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中國。

  當下的中國,要單純的經濟增長數字并不難,難的是增長質量和效益提升、結構優化、民生改善,是必須打勝、打好的轉型仗。

  循著這個角度審視新常態“元年”的發展成績單,就會從“有降有升”、“有慢有快”中讀出更多的內涵。

  2014年中國經濟以增長7.4%收官,為近年來低點。

  而伴隨這一年的,是全球經濟復蘇整體弱勢,油價持續處于低位,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中艱難轉型。

  因此,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眼中,“這是一個克服困難的7.4%,一個克服壓力的7.4%,在國際上也是一個不低的水平。”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看來,增速的下降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沒有采取過度刺激的政策,而是適當定向調控,重當前,更重長遠,防止帶來后續隱患和問題。”

  GDP換檔降速,一些指標的“升”卻更耐人尋味--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創本世紀以來新高;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跑贏GDP。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服務業、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正在走強。

  “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在提速:鋼鐵、水泥等傳統重化工業遭遇不少困難,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卻呈現“井噴”。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以刷新全球IPO規模的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經濟強勢成長,成為倒逼轉型、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外投資額2014年首次超過吸引外資額,成為對外凈投資國。從商品出口大國變身“高級階段”的資本輸出大國,彰顯的是外向型發展能力的躍升。

  “增長動力更多元,經濟結構更優化,民生改善更給力。這些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在經濟面臨內外部巨大壓力情況下開始顯現,實在不易。”全國人大代表裴春亮感慨,“這才是實質性利好,是真正的底氣。”

  “雖慢,但更好。”德國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認為,一國經濟體增長放慢不一定意味著危機,也可能是成功的現代化的結果。中國經濟正由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

  經濟換擋減速,改革卻快馬加鞭。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大改革舉措密集推出--

  累計取消下放近80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政府權力“瘦身”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全國創業浪潮噴涌而起;

  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啟動;

  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民營銀行試點正式破冰,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標志性事件;

  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助力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松綁提速……

  “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

  提速的,還有依法治國的腳步:修訂預算法、環境保護法、藥品管理法等;修改安全生產法、保險法、證券法、政府采購法、氣象法等……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更加彰顯。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到反對“四風”;從“老虎”“蒼蠅”一起打,到黨政、高校、國企巡視全覆蓋,黨中央以刮骨療毒的勇氣、猛藥去疴的決心推進反腐,書寫下“從嚴治黨”的厚重篇章,清風正氣撲面而來,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堅持發展、改革、法治、反腐統籌布局,這是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在充分考慮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驗教訓基礎上,推出的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和新舉措。正從不同角度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注入動力、夯實基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這是“中國信心”的巨大空間--在奮力轉型中贏得更多機遇,在戰略布局中實現更大發展

  初春的成都,暖意融融,首批出口美國市場的沃爾沃S60 Inscription車型即將在這里下線。這是第一家汽車企業將“中國制造”汽車大規模出口到美國。而這僅僅是開始。

  “美國市場今后將會出現更多中國造的沃爾沃汽車。”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盡管外界一些聲音透出擔憂,但像沃爾沃汽車全球總裁漢肯·薩繆爾森這樣“壓寶”中國的企業界人士并不在少數。

  他們看中的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毋庸諱言,轉型期的當下中國,面臨著不少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房地產市場疲軟,出口不穩,國內投資降溫,一些企業陷入困境。

  發展機遇何在?未來空間何在?

  “‘四個全面’就是為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中央對挑戰不僅有清醒的認識,更有戰略方向、重點領域和主攻目標。”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看來:“這是化挑戰為機遇的戰略布局。”

  在首都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蝸居于“地下空間”,與這個城市的繁華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有數據說,北京有大約100萬人生活在居住環境較差的地下室。

  這就是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的現實:不僅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就是同一城市也常有著如硬幣兩面般的反差。

  “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破解發展不平衡的難題。

  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宏偉目標--不僅包括“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體指標,還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的戰略要求,更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新圖景。

  經濟學家更從中讀出巨大的發展空間。

  僅以與之配套的城鎮化為例。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到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新型城鎮化絕不僅僅是城市人口數字的變化。“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動城鄉發展在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從推進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協調發展和優化,到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必然為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保持一定較快增長提供巨大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說。

  而從投資來看,中國的投資資源十分豐富,支撐經濟上行的空間很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和相當于GDP的比例,以國際標準衡量仍屬于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儲蓄牌”--儲蓄率在50%左右,外匯儲備高達近4萬億美元。

  “中國不缺少投資機會,有充分的產業升級空間和足夠的潛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住房和環境管理。中國有潛力通過內需保持強勁的增長,”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即使面對相對不利的外部條件,中國也可以在短期內依靠投資創造就業,而隨著就業崗位數量的增加,消費也會水漲船高。”

  再看外需。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內外聯動戰略將發揮巨大的引擎作用。

  從中央周密部署和謀劃,到絲路基金“真金白銀”的投入;從今年地方兩會上相關省份的積極推進,到沿線國家的踴躍參與……種種信息顯示,2015年將是“一帶一路”建設延展鋪開、做深做實的一年。

  “戰略布局之下,對內將激發更多內生動力,對外將重塑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在全球的發展將開拓更大空間。”蔡繼明代表說。

編輯:羅韋

關鍵詞:中國 戰略 經濟 全國兩會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亚洲 | 伊人一道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地区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亚欧一区深夜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