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你的錢不要存在銀行里” 委員熱議銀行混業經營
原標題:“你的錢不要存在銀行里”——民建委員熱議銀行混業經營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孫萌萌) “有沒有人研究過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啊?我們民建提了很多次混業經營好,現在有沒有人在研究這個東西呀?”在3月6日民建界別的討論會上,馬培華委員的一句問話引來了在座委員的“竹筒倒豆子”。
“銀行業的混業經營已經是事實,但監管沒有跟上。現在很多民間資產管理公司、理財公司沒有經營金融的資格,有的披上‘P2P’的外衣,實際上進行的是線下實際交易。每天都有新的P2P公司出現,每天也有新的P2P公司破產。”
黃澤民的話也打開了周新生的“話匣子”:“混業的意義對銀行很重要,保險業進資本市場推進很快,已經沒什么障礙了,主要就是銀行。我們現在正在做銀行利率市場化,根據國外的經驗,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是要死一批銀行的。那怎么辦呢?國外的做法實際上就是混業經營。現在證監會銀監會都在‘默默’推進這件事。最近又有個消息說證監會要給銀行授證券牌照,據我所知,不少大銀行并不買賬,因為大銀行有自己的證券公司,但股份制的城商行很感興趣。我覺得,分業走到混業是必須的,它對銀行意義很重要。當然,很多人說到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的銀行出現問題是因為銀行已經不靠存貸款來經營,而更多是搞衍生品,銀行變成了投行。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銀行是弱勢群體’,這話有調侃成分,但卻是搞銀行的人發自內心的話。銀行現在實際上很難受,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很多人不知道銀行業競爭很激烈。前幾年國家花了很多錢把銀行救活了,如果還繼續分業,金融改革不往下改的話,那就很難了。不是不可以做,是監管沒跟上。一行三會的改革,現在還是‘蠶食式前進’。”
“金融業改革的新問題還需要好好研究。”馬培華繼續周新生的發言。黃澤民聽見,答言道:“實際上還是有人研究的。”
黃澤民介紹,中國銀行業的混業——分業——混業是有一定路徑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商銀行從人民銀行分離出來之后,實際上中國的銀行就一直是混業經營,而到了1995年,情況就開始發生了變化:銀保分離、銀證分離、銀信分離,后來連財產險和壽險都要分離。這樣搞有當時的情況,但是實際上國內從來沒有出現干干凈凈的分業經營。
“發展到今天,混業經營基本上是三條路在推,一段時間分業經營分離得很干凈,但國內的大銀行‘心有不甘’,因為搞這么‘干凈’有的領域它就沒辦法做了。因此,不少大銀行跑到香港注冊,采用‘出口轉內銷’的辦法,以境外公司的身份來做。這是銀行混業經營的一個路徑。第二個路徑是在幾家著名的信托公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融集團,比如中信、光大,也是分業經營中沒被‘干掉’的。第三條路即是‘一行三會’對混業經營的‘蠶食性推進’,比如銀行控股券商、允許銀行辦租賃。總體來講,發展最快的還是市場自身。相信大家都有體會,現在金融業態最主要的特征和我們年輕時的感受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年輕時有錢就存銀行,現在有錢存銀行都是傻瓜。”黃澤民說,“現在銀行還是行業中最大的金融機構,但排名第二的既不是券商也不是保險,而是信托。信托是什么?信托的本質就是幫別人做財富管理。現在,信托業發展的很快,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幫別人做理財。券商和保險公司也在做。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泛資產管理的時代。我們應該看到,民間資本不要說他好或者壞,但它的嗅覺是非常靈敏的。這個時代要從混業混業來講,分業已經管不住了。所有金融機構都在做資產管理,本質上沒有差異性。不止是監管部門要加強力度,對全體老百姓來說恐怕都要重新學習,否則你的財富就會被蠶食。我在上海跟參加參事會議的時候,就跟參事們說,你的錢不要存在銀行里。”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銀行 經營 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