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全國政協委員張賽娥:明確香港在十三五規劃的角色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照寧) “經過數十年的教育及社會風氣的積累,香港人普遍有很強的法治精神,辦事依照明確的規則和程序。這是香港各種高增值產業得以蓬勃發展的基礎。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仍然實行普通法,與國內法制不一樣。雖如此,國家可以借鑒的是香港的法治精神。”張賽娥委員告訴記者,香港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整體社會擁有相對公平的制度。“我舉一些例子,在香港教師和醫生不會收紅包,因此即使較為貧窮的市民,也可以得到合理教育和醫療服務;公務員按既定條例和準則審批項目,對事不對人;商業社會中,大家尊重合約精神,令各持份者在營商環境中有所依據。這些可能都是老生常談,但卻實在為香港創造了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張賽娥委員認為,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法治基礎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以此建議,國家可考慮研究如何借鑒香港培育法治精神的經驗,再配合國情,在國內推廣。增加香港專業人士到國內工作的機會,令專業精神更有效地傳播到國內。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成熟的金融體制,除法治精神的感染外,香港在十三五規劃中的另一個角色,是為國家提供金融服務的平臺。”據了解,十二五規劃期末2010年底,香港銀行體系的人民幣存款只有3149億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11月底,已增至9741億元人民幣。加之,近月美元強勢,人民幣兌美元輕微貶值,正好增加外地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興趣。對此,張賽娥委員進一步提出建議,參考倫敦作為離岸美元中心的經驗,香港也可作為我國的跳板,為人民幣提供高流動性的貨幣市場,產生利率指標。透過具有管轄權的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使我國更可以掌握境外的人民幣流通量。可以令人民幣逐步邁向利率及匯率自由化,達到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終極目標;滬港通是中港股票市場互通的第一步,未來中港仍可探討更多方面的合作及金融市場的融合,可考慮制定時間表及目標,加快融合。在未來時機成熟之時,撤銷滬港通每日額度及總額度限制,開放資產類別至不限于股票,推動香港作為國家開放資本帳的試驗窗口,向人民幣國際化及市場化的終極目標邁進。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香港 人民幣 張賽娥 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