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民間信仰有別于封建迷信活動
由武中原等編輯的《烏河石刻》一書,收錄了200多通隋唐至明清的山西盂縣烏河地區的碑碣石刻,時間跨度長達1000多年,而以明清時代居多。雖然僅是散落于民間的部分石刻,但從這些存留石刻的形制與內容上看,基本涵蓋了這一時期碑碣石刻的全貌。形制上有摩崖石刻,造像、題記與銘刻,石碑與墓志等分類;內容上有記事碑、功德碑以及墓碑與墓志銘等。如果仔細看紀事的內容,則大都是歷代創建與重修寺觀廟宇的記錄,所頌揚的功德對象也是當地百姓在創建與重修中踴躍施舍錢財的情況,所反映的正是烏河地區民間社會對他們信仰神靈的虔誠與崇敬。
烏河地區的民間信仰
從烏河地區碑碣石刻的記錄中,可以看到深受社會大眾信奉的神靈,有土生土長的,也有外來的;有來自某個宗教的,也有來自世俗創造的;有遠在高天幽冥的,也有雜處人間的。
觀音信仰。觀音是民間大眾耳熟能詳的佛教菩薩,為“西方三圣”之一。1000多年來,觀音信仰深入人心,信眾廣泛,經久不衰。在烏河地區存留的石刻中,重修觀音寺閣廟宇、重塑觀音金身內容的碑刻就有47通,占了整個碑刻的很大部分;而實際在民間,觀音寺、觀音閣幾乎遍布每個村落。所有碑文都把觀音描繪成“慈航普度,靈佑無疆”,說“其心則以慈悲為本,見人罹于危難,深通變化而陰扶默相”。這些溢美之詞無非是要說明觀音具有非凡的神通、顯化和感應之力,可以通過顯露真身妙相、化作凡間俗相或在冥冥之中施展法力,使受苦眾生獲得解救;甚至人們只要口念“觀世音菩薩”,觀音便會前來解救。正因方法簡便,而迎得了百姓大眾的追崇。
關公信仰。在存留的烏河碑刻中,雖然關于關公內容的碑刻僅有10多通,但從中也可看出民間關公廟或老爺廟在當地存在的久遠與普遍。除獨立設廟外,在不少道觀、佛寺中也多列關公之位;如果深入民間社會,還可看到許多家戶供奉有關公神像,說明關公早已成為民間大眾敬仰與膜拜的神明。
對于百姓大眾而言,崇拜關公的價值在于他是義氣之神?,F存的許多碑文中,都贊揚關公“忠肝義膽,唯能使天下共景仰”。說他“扶炎漢也,忠不忘昭烈、桓侯,義也;信封魏武(曹操)之金,義也?!薄按私灾页剂x士實之待神而然矣!”這是說歷來忠臣義士把他奉為神而加以崇拜是很自然的;而百姓大眾則更為崇拜他義薄云天的浩然正氣,“義至故氣盛,氣盛故其于不死,而日月爭光,山川共鎮,統天下后世而廟食之,其又何怪!”
除把關公當成倫理楷模、英雄形象、先圣先賢加以崇拜外,民間社會還把他當成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伐叛逆、司福定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的萬能神,眾多行業的守護神而虔誠信奉,因而信眾之廣,遍及全國、延及海外。
當然,關公信仰熱也與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不可分。關公在宋代開始封公,元代封王,明清進一步封為“關圣帝君”“關圣大帝”,尊為護國佑民之神,與帝王諸廟并列,因而使武廟(關帝廟)的建設同孔廟一樣遍布全國。由于官民的結合,無疑使關公信仰更加發展。
藏山神信仰。程嬰攜趙氏孤兒(趙武)在藏山藏匿15年,與盂人(山西盂縣烏河地區先人的自稱)結下了深厚感情,盂人視他們為自家人。他們死后被尊為藏山之神,各地為他們建祠立廟,把他們當成了保護神。盂人對藏山神的追崇信仰遍及全縣,尤以烏河地區為甚。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碑文都較為詳盡地記錄了當地信眾為重修大王廟踴躍捐財輸銀的盛況。如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西煙腰道灣村在重修“文子祠”時,除了本村信眾積極參與外,還有周遭22個村、248戶人家主動施銀多達125兩。如此一個偏僻小村莊,竟然有這么多村莊的群眾前來捐輸贊助重修“文子祠”,足見當地百姓對藏山神的崇敬之心。同時,烏河地區至今仍完好保留著十幾處藏山祠廟,同樣可見雖屢經歷史風雨的沖擊,也沒有滌凈民間社會對藏山神的信仰。
編輯:韓靜
關鍵詞:信仰 民間 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