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饒曙光:當前中國電影的十大挑戰
挑戰五:電影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甚至是變幻莫測
從世界范圍內觀察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環境無論是復雜性還是多變性是獨一無二的。中國電影結構性優化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主要任務,但結構性優化的有效、有序實現,取決于良好電影市場環境的助力和引導,需要在體制機制、資本金融、行業組織、創作群體和傳播終端等各層面的配合才能最終實現。
從外部環境看,規范市場的制度設計、制度建設是首要任務。隨著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相關的市場問題也開始逐步暴露出來:電影審查制、市場準入條件、資本運作、從業者利益保障等等,都缺乏法律規范,隨著電影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面臨的問題也更復雜更迫切。從投資環境看,中國電影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不差錢”,但熱錢大多數都是非專業資本,追逐的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應,給中國電影帶來活力和動力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負面效應乃至后遺癥。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當前結構性調整的迫切任務是提高電影行業資本運作的專業化程度。近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市場監管政策,但尚不足以應對電影產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和不規范操作。
一是針對電影市場資本監管乏力,對電影業金融和信貸環境缺乏足夠的監察和保障;二是針對電影要素市場的政策失衡,當前政策對技術和資本的保障尚可,但對人才、版權和信息的保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導致侵權和盜版問題嚴重,以編劇為代表的從業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針對電影產業鏈的預防監督不足,突出表現為對資本介入發行環節監管的滯后性,使得市場運作不透明,出現偷漏瞞報票房等現象。
因此,必須從制度層面建立完善的長效監管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有效規范市場,為結構性優化目標提供保障。就當前法治環境而言,盡管《電影產業促進法》已經于2017年3月1日正式生效,但仍然需要大量配套的實施細則才能真正落實到位,目前看恐怕還不僅僅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盜版侵權作為直接影響和制約電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頑疾和毒瘤,要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有效控制并且逐步徹底清除。
從電影產業內部環境看,為了有效增加市場終端,多年來一直鼓勵電影院的建設促使銀幕數量高速增長,多少忽略了作為電影產業基礎和根本的電影制片業、制片方的利益,更沒有實現必要的傾斜。而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一定是要有效優先保障制片業、制片方的利益。
挑戰六:電影工業化水平不高、電影工業體系建設滯后及其不能有效匹配、支持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國家如果不大力提升電影工業化水平、推進電影工業體系建設并且匹配電影產業各個環節,就很有可能陷入“梅里愛式”的命運。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當我們討論電影工業升級、同步發展重工業產品的時候,近期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良好市場表現貌似又提供了一個“反證”,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不依賴電影工業電影特效電影高科技,同樣可以贏得觀眾贏得市場。事實上,電影工業升級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于整體電影工業體系的建設,工業水準體現在電影創作的各個層面,特效僅是其中一部分。現代電影工業體系建設的終極目的是以樹立電影工業的新標準和精準戰略布局帶動中國電影創作的整體結構性優化。
創作層面的結構性優化需要高水平電影工業的支撐,尤其表現在國產電影類型拓展和創新舉步維艱。“輕電影”層面,主流影片類型多局限于國產片慣常可駕馭的內容,與之相對,國產大片遵循創作規律和創作周期的模式還沒有形成,市場缺乏支撐性的大制作科幻、奇幻、魔幻影片,少量的高概念產品雖然在特效層面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水平,但綜合能力、綜合效應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無法與好萊塢同類產品競爭。
與工業化水平相匹配的是資本專業化水準,工業化程度越高,對資本的規范操作和專業程度要求越高。隨著工業化機制的完善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當前依靠導演、明星、IP、營銷、票補等單方面的資本炒作將失效。中國電影要利用前沿技術提升各技術環節的競爭力,充分利用現代電影科技,顯著提升我國電影的技術制作能力,豐富電影內容表現力和表現形式。借助于高新技術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完善工業化體系,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為電影創作優化提供技術基礎支撐,并在與好萊塢電影的競爭中鞏固優勢。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電影 好萊塢 國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