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饒曙光:當前中國電影的十大挑戰
挑戰九:電影觀念跟不上電影實踐的發展變化,電影觀念滯后時不時讓電影實踐層面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1984年,關于電影是不是商品曾經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不僅沒有達成共識,而且反對的聲音相當強大。其后近二十年間,由于電影觀念層面沒有新的進展和突破,電影改革也是舉步維艱。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后,在觀念上對電影商品屬性的認識取得重大突破,電影被明確定義為“可經營的電影產業”,也才有了全面電影產業化改革和連續十多年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度發展。可以說,中國電影產業在實踐層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轉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按照西方國家的電影理論和市場經驗無法解釋的產業現象,其復雜性和多變性是前所未有的。
相對于中國電影產業在實踐層面的變化和發展,在電影觀念層面經常出現滯后的、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情形,不能有效、有說服力的解釋和闡釋各種電影實踐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現象。不少人的電影觀念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方法論層面則是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對各種新的電影現象和情況視而不見。
2016年底,張藝謀導演的《長城》再次引發了“商業—藝術”、“作者—市場”的相關爭論,涌現出眾多無視中國電影市場因素和中國電影工業現狀的前提而對張藝謀及其電影進行極端否定批判的言論,電影觀念滯后無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批判的武器固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批判的武器有時候也能產生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電影觀念的滯后性在理論學界還表現為另一種情形,就是完全用西方電影理論套用中國電影,有時甚至是削足適履,不符合西方電影發展的標準要求就會受到義正辭嚴的指責和諷刺。
伴隨著新世紀以來市場化、產業化的歷史性進程,中國電影面臨著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商業大片的沖擊和挑戰,面臨著國內文化市場以及大眾休閑生活多樣化的影響,社會文化語境也呈現出了復雜、多元、眾聲喧嘩的狀態。中國社會的大眾生活及其審美表現方式、文藝的價值取向等,都迅速地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換、轉向、轉型。但是,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沒能追蹤電影實踐的發展并且對新的電影現象作出及時的反應,卻出現了學術化、學科化的轉換、轉向、轉型,與中國電影實踐不是相向而行而是漸行漸遠。理論之樹想要常青,就必須與時俱進,與實踐聯系更加緊密并且發生良性互動。如鐘惦棐先生30年前所言,“解放了的思想呼喚思想的再解放,更新了的觀念需要觀念的再更新”,這種前瞻的電影觀念在今天仍能產生耳提面命、如雷貫耳的作用。
挑戰十:中國電影在可持續推動市場繁榮和發展的同時,能否同步提高電影的思想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春節檔之后,中國電影票房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與春節檔國產片大包大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從2017年3月開始,以好萊塢為主的外片占據了市場的主力地位。3月份全國公映新片30部,進口片只有7部,但票房占比超過90%, 二季度以來多部好萊塢大片的排片占比超過70%,在這種境況下談論中國電影的價值觀,不免有點尷尬。這種壟斷現象的產生,主要因為當前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市場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終端資源配置體系,無法通過限制單片排映上限來維護文藝市場的公平競爭,其結果就是造成多樣化市場格局被抑制。在這種情況下,鞏固當前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并維持在50%以上,絕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遑論主流價值觀在國產電影中的有效表達、有效傳播。
電影是市場是產業,也是文化是藝術,思想和價值觀是電影的靈魂和根基,也是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發展的支撐。文化的競爭本質上是價值觀的競爭,而國家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文化價值,最終取決于能否提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銜接、對最大群體的民眾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確立文化自信理念的根基。在喧囂的市場化背景下,當下不少電影創作還浮于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不斷提高電影創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探尋人類精神世界,是中國電影美學當前應當堅持的方向。中國電影要想在國內市場進一步贏得更多的觀眾以及市場份額,并在海外市場進行更加有效的國際傳播,則必須建立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銜接、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價值觀,同時找到富有人文內涵、藝術張力的中國故事,并且以電影化的方式智慧地講好故事,使之具備現代電影的敘事格局和視聽品質。
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共識。電影是輸出價值觀和思想觀的一種軟實力。當前國產電影更應著重提高國家形象的對外展示,從整體上提升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精心打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主流電影品牌,形成具有中華文化標識的文化產品,進而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完成現代化轉型并實現對外有效傳播。
《湄公河行動》、《戰狼》等新主流大片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將類型敘事和愛國精神相縫合,所彰顯的國家實力和英雄形象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態度;《長城》作為一次借水行舟的跨國合作實驗,將中國元素有效借助于電影高科技手段進行充分的電影化表達和國際化傳播,如能持續有效激活這種戰略性資源,將會獲得更多的戰略性支點,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將獲得更加主動性的地位,中國電影在有機會創作偉大復興時代的電影藝術高峰的同時,也將為世界電影發展繁榮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電影 好萊塢 國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