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運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民政協網12月23日電(記者 駱沙鳴 李轉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學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交易活動中互信問題,讓全流程信息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撤銷、可驗證、可追溯、可追責,并且安全加密。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可以在未來有力地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法制化水平。
為加快完善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區塊鏈技術加快“放管服”改革,更好地將制度顯著優勢轉化為制度效能,筆者建議:
我國盡快制定關于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專門法規,以及技術應用指引。完善與電子數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厘清相關數據的開放共享邊界,實現數據開放、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之間的平衡。同時,加快頂層設計,加強區塊鏈技術基礎理論和標準體系的研究應用。應加速構建區塊鏈行業安全生態建設,成立區域區塊鏈安全聯盟,助力區塊鏈生態系統發展。各級政府可使用區塊鏈技術,運用于稅務征收等社會治理方面,提高社會治理效率,減少行政成本,便民利民。
在加快發展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同時,將區塊鏈產業作為一個新領域加以扶持。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相融合,加快數字中國建設進程,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公開性等特性,適用于促進政府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治理及服務過程透明化,從而提高政府的數據安全性,推動智能化和可信任政府的建設,應用區塊鏈技術加強政府債務全口徑管理和風險預警防控。通過區塊鏈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復雜網絡像等風控技術,提升智能風控對于數字金融服務水平,解決融資難、難投資的問題。
通過區塊鏈中的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打造透明可信任高效、低成本的應用場景,加快推進政務大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應用,營造跨級別、跨部門、跨地域的數據互聯網安全可信任的環境,打造一條牢不可破的網絡“信任鏈”,破除各區域各部門的信息孤島,打造數字中國,進一步打造和諧親清的政商關系和生態環境,加大吸引外企投資的力度和民營經濟的發展。
加快區塊鏈在政府各部門的身份管理、招標公示、民事公證、仲裁判決、檢測存證、產權登記、工商注冊、版權保護等政務領域的應用,用區塊鏈技術為畢業生就業情況提供動態數據管理和為用人單位提供潛在人力資源參考,進一步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陽光政府和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服務質量和人民群眾辦事便捷性、獲得感、滿意度。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智能身份證認證平臺,為城鄉居民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政務線上服務。應用區塊鏈電子存證,解決電子數據取證難、存證難等問題,助力破解執行難。
區塊鏈助推社會治理的精細化,進行實時監測、動態分析、精準預警和處置的能力提升。構建“區塊鏈+社區管委會”服務新模式,在社區物業、醫療服務、健康養老、終身教育、商品溯源等資源共享方面提高社區的自治能力,應用區塊鏈技術降低車輛登計維護管理數據成本,為社區垃圾分類和廢物處理過程提供支持,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并降低信息系統運營成本和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優化營商環境和開放發展核心競爭力。
(作者駱沙鳴系全國政協委員,李轉生系福建省政協委員)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區塊 技術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