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董建寶:集約化養殖模式下驢的疾病防控
在機械化普及之前,驢作為役用和騎乘之用,具有性情溫順、刻苦耐勞、易于使役等特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同時也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以皮實、耐粗飼、不易生病的特點深得人們的喜愛,故有“銅驢鐵騾紙糊的馬”、“驢只有老死的,沒有病死的”等俗語流傳至今。近年來,隨著阿膠、驢奶和驢肉等市場需求的拉動,以及多省市將驢產業的發展作為精準扶貧戰略之一,使得驢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迅猛,養殖模式由原來的粗放型快速向高密度的集約化邁進,大型養驢場已達到萬頭規模。然而,集約化養殖模式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由于養殖模式的改變使得疾病呈現多發態勢,已然成為當前阻礙驢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筆者根據臨床信息,淺談以下兩點:
買驢運驢謹防運輸應激綜合征。近年來,各地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使得規模化驢場如雨后春筍般在眾多地區涌現。由于驢的存欄呈現較強的地域性,因此新建和擴建的驢場大多需要進行異地采購,長途運輸再所難免。運輸過程中的冷熱風寒、饑渴、驚恐、顛簸和體力耗費等因素使得驢的體質迅速下降,從而出現嚴重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即為運輸應激綜合征。據報道發病率一般為20%-30%,死亡率在4%以上。筆者所見到的最嚴重者死亡率達到18%。該病給許多經驗不足的新建驢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阻礙著養驢業的發展。筆者建議如下:一是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比如使用抗應激藥物等;二是從就近的繁育場引種,避免長途運輸,同時經繁育場選育后生產的驢駒在生產性能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嚴防傳染病的發生。雖然結癥、肢蹄病、疝痛等非傳染性疾病在規模化驢場中時有發生,但并不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真正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傳染病。集約化養殖模式下,養殖密度大,使得傳染病極易傳播。此外,由于驢的運動量大大少于使役和乘用狀態,加上營養充足或過剩,使得驢對疫病的抵抗力明顯下降。比如2018年的流產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流產,以及傳染性子宮炎導致的久配不孕,給規模化繁育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再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爆發的腺疫疫情,傳遍全國,直至今年1月份仍在某些養殖場內流行,等等。在市場行情不佳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小型養殖場因為不堪疫病的困擾而退出驢產業,著實令人心痛。因此,規模化養殖場一定要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切實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總之,我們對集約化養殖模式下驢疾病的認知要與時俱進,切實做好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措施,保障驢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系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教授 董建寶)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養殖 模式 集約化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