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黃精地里產“黃金”
“老莫,施用農家肥后要加強除草,不讓草與黃精苗子爭肥。”8月28日,在重慶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金溪組,孫東文又來到已脫貧戶莫炳富的黃精種植基地,為這個黃精種植大戶開起了“小灶”。望著一株株茁壯成長的黃精苗,孫東文滿意地點頭稱好。
為助力石柱縣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山東省淄博市先后派出18名農業專家到石柱參加扶貧工作。高級農藝師孫東文是淄博市農業農村局選派到中益鄉農技扶貧的專家。
在扶貧專家、扶貧干部的合力幫扶下,華溪村唱響了產業發展、壯大、增收致富“三部曲”,全村黃精種植面積從220畝增長到670畝,還帶動其他村組種植黃精500余畝,華溪村大山腳下的“產業扶貧黃精木瓜種植示范基地”生機勃勃,全鄉黃精產業蓬勃發展。
“孫老師,你看,剛過幾天,這株黃精又長出了新芽,大大小小長出11根苗子。”看著長勢良好的黃精苗,村民陳朋趕快將這喜訊告訴在地里查看黃精長勢的孫東文和駐村第一副書記羅風華。
“黃精集藥用、食用、觀賞、美容于一身,市場需求量大,市場前景廣闊,可以說是埋在土里的‘聚寶盆’,這個產業華溪村選準了,這條路華溪村是走對了。”看著長勢良好的黃精苗,孫東文感慨地說。
發展黃精產業之前,中益鄉以發展中藥材前胡為主,因連續多年種植導致藥用價值降低,產量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便是黃精。
2018年末,華溪村通過與皺皮木瓜進行套種的方式種植了220畝黃精,今年春耕期間又按照“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種植了450畝,成為全鄉黃精種植面積最多的村。
在鹽井村溝口組,新建的12畝黃精良種繁育基地上,一字排開的大棚在青山綠水間顯得很壯觀。
8月中旬,孫東文和幾個專家到這里查看大棚里土壤濕度和黃精良種繁育情況。孫東文扒開保溫土壤的一層稻殼,挖出一塊埋在土層里的黃精種子,一株嫩芽已破壁而出。“看,由于土壤濕度適中,種子已開始發芽了!”初戰告捷,大家都很高興。“這20個大棚的種子繁育成功后,可移栽種植近1000畝黃精。”孫東文說。
中益鄉已進入“黃精時代”,但要讓黃精地里真正長出“黃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黃精從種植到收獲需要3年左右,看似長得慢,但每年都能給村民帶來收入!”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告訴記者,村里建立了專業合作社,創新管理模式,實行反承包管理機制,每畝每年的管護費是700元,按照反承包協議,采收黃精后還有20%的收益分紅。
談到反承包機制帶來的好處,正在黃精地里勞作的陳朋一臉開心:“我反包了5畝,3年管護下來,管護費用收入為10500元,按照每畝3000公斤的產量、每公斤10元的市場收購價和20%的收益分紅計算,我收益分紅大約在3萬元左右。”
“黃精地里,種植的不只是黃精。”孫東文說,黃精與皺皮木瓜進行了套種,村里還有脆紅李、吳茱萸與黃精的套種基地,如果再加上土地入股和村集體利潤分紅,一塊土地可實現多種收益,這片種植黃精的沃土長出了“黃金”。
“中益鄉黃精產業已發展到1170畝,未來就靠黃精打主力!”中益鄉人大主席秦新軍說,預計到2022年,黃精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在扶貧協作助力下,全鄉計劃用5年的時間,將黃精種植規模擴展至3000畝。今年,中益鄉新種的950畝黃精,通過土地入股分紅、收益分紅和反承包模式,帶動了173戶建卡貧困戶穩定增收。
“來到中益鄉參加扶貧工作,在感到使命光榮的同時,也感到肩頭有沉甸甸的責任,我要與大家一起加油干,引領村民奔小康。”面對村民的贊許,孫東文說。
(本報記者 張國圣 趙秋麗 李志臣 李宏 本報通訊員 隆太良)
關鍵詞:黃精地里產“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