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 為企業提升發展韌性:
未來智能科技更可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卻在加速創新發展,正在成為提振行業、企業復蘇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化,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回望“十四五”開局這一年,智能科技不僅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數字化動力,也為企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帶了更多的韌性。
智能科技加速產業數字化進程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興智能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程度持續加深,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智能經濟時代的曙光已經初現,而以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智能科技也開始呈現“井噴”式發展。
2021年可以時說是中國人工智能“井噴式”發展的一年,智慧芽《2021年人工智能專利綜合指數報告》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授權量達92728件,高居榜首。同時,中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中國服務器廠商已成為全球服務器市場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論文引用率和專利生產量快速增長,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典型技術的創新應用能力持續提升,據研究機構測算,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三千億元,企業數量超過兩千五百家,初步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產業鏈,成為帶動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動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支撐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的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已經建成5G基站115.9萬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100家。
而5G作為智能科技的重要“底座”,也正在持續得到國家支持。工信部聯合國家十部委已發布《5G“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倡導通過5G賦能重點行業應用。
對此,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舉例說,如高通聯合無錫衛健委、無錫急救中心、中國移動無錫分公司,在無錫利用5G技術整體改造升級無錫的急救車,病患在救護車上、患病等信息就可以及時反饋到醫院,提高了醫療救治效率,這就是5G作為智能科技賦能應用最好的嘗試。
可以看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智能科技的潛能正在逐漸釋放,也正在加快傳統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步伐,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動能。
正如孟樸表示,可以預見,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行業對AI等智能科技的需求將逐漸升溫。同時,基于AI的“賦能”特性,已逐步展現出從單向的產品供應向各產業深度雙向共建的特征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回饋社會經濟。
不過,中國宏泰產業市鎮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楊允也提出,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智能產業要實現應用,同時給傳統產業賦能,還有三個關鍵點要注意,即數字化的基礎、技術融合的產業生態以及創新的應用場景。
楊允舉例說,如在創新應用場景方面,宏泰發展搭建了AIoT產業基地,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引導傳統產業的智能化需求,反過來通過智能化的需求刺激智能產業創新,助力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而當前,全球各國各企業相互依存,融合共生更為緊密,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整條供應鏈都受影響。若要保持供應鏈穩定,就需要各方共同進退。
為此三星電子全球社長、三星大中華區總裁黃得圭表示,中國應加速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通過自主研發或引進外資在本土培育或吸引產業集群,擁有更多核心技術和產品,這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智能科技助力企業提升發展韌性
隨著國家持續大力支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企業也逐漸大力增加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2000年的0.9%提升至2020年的2.4%。而智能科技在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發展韌性的效果逐漸顯現。
第四范式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文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進入到人工智能深水區,企業更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是否幫助到企業的核心戰略,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通過大量實踐,戴文淵發現未來產業界應用智能技術已經不能局限于場景層面落地,而是企業要真正地把人工智能技術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與企業的戰略目標關聯起來。通過目標導向,讓企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升級。
對此,戴文淵通過企業自身實踐舉例說,如第四范式利用人工技能技術可以幫助零售企業實現線上化轉型,以提升線上客單價為目標來制定所有的人工智能項目,通過不斷嘗試,最終實現一年多的時間企業線上業務量達到80%,企業也成功將業務主陣地由線下轉移到線上。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升則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供應鏈不穩,世界各國更加意識到制造業的重要性,而智能科技和產業融合則成為各國重振制造業的最重要驅動力。
在李東升看來,智能科技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一方面能夠提高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能夠為智能技術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促進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
“智能科技與制造業融合將為我國帶來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型契機,加強智能化是中國制造保持優勢突圍的關鍵。”李東升說道。據預測,數字化轉型加速將帶動全球制造業的市場規模升至3000億美元,2025年有望達到4500億美元,智能制造將迎來高速發展。
而TCL從2015年起就已經開始探索智能與數字化在企業生產中的實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各地停工停產,供應鏈不穩,物流交通受阻,但TCL在國內各地的工廠依然能保持正常運行,重要原因就是依靠數字化對生產、供應鏈及人員等各方面進行系統管理,保障了整個運營體系的穩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TCL依舊實現營收增長21%。
李東升表示,TCL通過加快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基礎能力,強化企業數字化改造,推進企業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例如TCL華星導入缺陷探別人工智能技術,不僅使缺陷識別速度提升5倍,準確率也超過90%。
而通過智能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通過導入ADC自動判代碼、高效良率多因子分析等智能科技項目,TCL在項目實施年份就產生效益1.34億元。
SAP全球執行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也表達了認同,智能科技賦能企業,軟件是重要支撐。在他看來,企業要數字化轉型,應重點關注智能科技的應用領域,未來企業的主要增長動力來自企業流程自動化對生產力帶來的提高、智能科技賦能后的產品和服務消費,以及通過機器輔助實現智能制造從而提高的勞動力水平。
總之,受訪人士普遍表示,未來,智能科技將通過賦能千行百業更多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并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智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