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兩會要聞 兩會要聞

建言農業補貼制度改革

中國農大校長:“橋歸橋,路歸路,讓補貼與價格分離”

2015年03月04日 21:22 | 作者:王慧峰| 來源: 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王慧峰) “如果還是按傳統農業方式應對現在的‘三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長期研究農業經濟學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一現身便成為各路記者“圍獵”的目標,他今年拋出的提案尤為引人注目——我國應放棄以價格支持手段補貼農業,除保留農機具購置補貼,將其他補貼統統調整歸并,按土地面積補貼。 所有國家對農業都有補貼,我國亦不例外。

  柯炳生向記者介紹,我國從2003年開始,建立了農產品四項補貼和支持價格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體系在前些年中,較好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我國糧食生產獲得十一連增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時過境遷,隨著外出務工收入的不斷增加,補貼對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作用顯著減弱;與此同時,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卻全面高于進口產品的價格。“直接后果是導致大量進口,同時國內產品出現賣難,國家庫存大幅度增加,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進而導致國家庫存補貼大幅度增加,不堪重負。”他說。 2014年,我國又開始改革價格補貼方式,在大豆、棉花試點目標價格制度,政府不再直接收購,讓價格隨行就市,再補貼差價給農民。但柯炳生研究發現,試圖通過目標價格來擺脫托市收購造成的困境,也是行不通的,國家財政補貼代價巨大,而解決問題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適得其反。 “無論是現在作為政策主體的托市收購,還是作為改革方向的目標價格補貼,都是通過行政手段改變價格關系,使得資源的配置不合理。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表現,是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的。”

  柯炳生認為,要從根本上化解目前的困境,關鍵是要按照中共三中全會的改革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這就是橋歸橋,路歸路,讓補貼與價格分離。”柯炳生具體建議道:保留農機具購置補貼,而將所有的其他補貼歸并到一起,建立土地面積補貼,即每個農戶獲得的補貼,只與土地承包經營的面積掛鉤,而與種植的產品和價格無關。這樣的補貼政策,對農民提供了收入支持,不扭曲市場,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并且操作極為簡單易行。 柯炳生表示,按土地面積補貼不僅補貼效率高,還可以讓市場價格信號指導農民,實現地區比較優勢和國際比較優勢,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更科學合理地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我國土地面積緊缺,合理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是進口土地密集型產品,例如大豆、油菜籽、棉花等,生產其他高畝產或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樣的貿易結構會自動形成。”他樂觀地表示,用土地補貼來取得現有的各種扭曲市場的補貼,就能夠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農業土地。

 

編輯:羅韋

關鍵詞:補貼 價格 農業 政協委員 三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本韩国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 色婷婷AⅤ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