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洋種子”攻城略地

全國政協委員劉昕: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

2015年03月03日 19:25 | 作者:王慧峰| 來源: 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3日訊(記者 王慧峰)一粒種子可以擊垮一個產業,甚至危及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在近年的兩會上,“種子安全是農業安全的根本”、“洋種子的長驅直入會造成我國未來農作物受制于國外種業巨頭的被動局面”等聲音引人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3月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農業對種子提出更高要求,這對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已經迫在眉睫。

 

  從2004年至2014年,我國實現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但這依舊難掩“農業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這一現實。劉昕給記者舉例,比如,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我國僅為43%,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在60%以上;我國玉米畝產只有390公斤,與美國差距近300公斤,且孟山都、先鋒等公司正借助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到2030年實現將玉米單產突破800公斤大關的目標。“國際大型種業公司從研發育種、生產、營銷、后期維護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環系統,世界種業競爭已從由品種、市場爭奪演變為種質資源、生物技術、資本、人才的全面競爭。”劉昕說。

 

  如何實現我國成為種業強國的目標?劉昕認為,當下迫切需要打破現行的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種科研體系,構建由政府引導,由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構成的資源集中、分工科學的商業化育種技術合作聯盟。

 

  “應建立商業化的育種科研平臺。”劉昕說,我國種企數量多,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實力不足,研發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單個企業無力承擔持續高強度的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投入,相當多公司還處在依靠代繁和貼牌生產求生存的尷尬境地。而與此同時,我國從事農業基礎研究和傳統育種科研隊伍十分龐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數超過20萬人。但由于科研體制機制不適應現代種業發展要求,育種科技人員的業績評價脫離實際,育種科研機構與種企結合不緊密,研究所辦企業機制不靈活,很難做大做強。“育種者單打獨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廣路子窄,育成的優良品種也占據不了市場,時間一久就被淘汰。”在劉昕看來,改變育種的導向機制與研發模式,打破院所和企業界限,建立科企緊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業化育種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是我國種業應對挑戰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這樣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專業化種子企業,形成一批為種業鏈提供配套的服務型種子企業,建立公平競爭的種業市場環境,扶持種子企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技術創新主體、成果轉化主體和服務農民主體。

 

  此外,劉昕還特別強調,應該堅持突出種業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地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育種科研機制體制方面,建立長效的財政支持保障機制,支持育種的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在他的設想中,以財政投入為杠桿,帶動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企業積極籌資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以政府投入為主、企業研發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編輯:薛鑫

關鍵詞:國家的糧食安全 兩會 “洋種子” 商業化的育種科研平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国产亚洲 | 日本国产aⅴ片 |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