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創新是積累的延伸
我想指出的是,創新幾乎都是過去的延伸,是積累的進步,是巨人的肩膀,是前行者的云梯。沒有積累就沒有創新。沒有扎實的基礎,所謂的創新就只是胡思亂想;沒有鍥而不舍的鉆研,所謂神奇的創新“點子”,都是灰飛煙滅的浮云,都是不足掛齒的玩笑,都是連養分都缺乏的垃圾。雖說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但他長期自學,博覽群書。為了確定燈絲,愛迪生試用了六千多種材料,做了七千多次實驗。這個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失敗的創新多如牛毛,真正留下的有意義的創新鳳毛麟角。不懂得這一點而大談創新如同癡人說夢。
陶瓷曾經是中國人賺錢的產品,歐洲人掌握陶瓷技術比中國人至少晚了1500年。中國的陶瓷技術為何能夠長期領先世界?關鍵在于溫度。最普通的陶器在攝氏800度以下就能完成,這在全世界都能見到。青銅技術的出現在于冶煉溫度的提高,攝氏800度以上,不同的銅合金,也就是青銅可以融化,可以冶煉,而純銅的熔點在攝氏1083度。青銅技術之后,人類的又一項主要技術突破就是鋼鐵。純鐵的熔點是攝氏1535度,但生鐵的熔點最低只有攝氏1148度。也就是說,在成熟的青銅技術基礎上,將熔煉溫度再有效地提升一點,就能冶鐵。漢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朝代,關鍵之一在于漢朝掌握了領先世界的鑄鐵冶煉技術。這項技術在今天看來很簡單,即,將鐵礦石融化為生鐵,便于大規模地鑄造鐵器,使得軍事和農業生產中鐵器得以大量使用。而中國陶瓷的燒制溫度在攝氏1200以上,有些達到攝氏1400度。由此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攝氏800,1000,1200度。所以,當西漢能夠熔鐵、鑄鐵后,溫度進一步提高,到了東漢,成熟的瓷器便開始出現了。技術鏈條與時間鏈條完全吻合。
為什么歷史上很長時間里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沒有陶瓷呢?因為他們達不到這個溫度。就歐洲而言,在漢朝能夠熔化生鐵之后的一千多年間,歐洲人一直沒能做到這一點。歐洲當時的煉鐵法叫做塊煉鐵,即,歐洲人只能在攝氏1000度左右冶鐵,鐵處于固體狀態,而沒有熔化成為液體,只能鍛,不能鑄。由于歐洲技術的落后,達不到熔化生鐵的爐溫,他們當然就無法想象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攝氏1200度以上的溫度,所以,中國瓷器在很長時間里,對于歐洲人就是一個謎。
編輯:秦云
關鍵詞:創新 積累 科技進步 技術創新 瓷器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