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創新是積累的延伸

2016年03月15日 17:10 | 作者:劉仰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中國為何創新能力不強?從現實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確是有意義的。然而,將這個問題的結論歸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歸結到所謂“中國人的劣根性”,完全是找錯了方向。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指出,中國在16世紀之前的科技領先于世界,為什么在16世紀以后漸漸落后于西方,李約瑟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從來都是阻礙創新,那么,“李約瑟難題”的前半段就根本不能成立,即16世紀以前,中國的科技不可能領先于世界。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利于創新,這一結論是錯誤的。我們現在要面對的問題是,為何過去曾經有大量的技術創新,使得中國的科技領先于世界,而后來不行了?這個問題之所以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全世界都在尋找答案,但還沒有找到。本文難以對這個問題展開全面分析,只做一個簡單討論。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在農業社會中的優勢無可匹敵,全世界幾乎無人能夠超越。當時的西方要想獲得像中國那樣高品質的優雅生活,只有抄近路、搶跑道。按部就班地以農業社會的方式與中國競爭,西方不可能獲勝,工業就是捷徑。由此我們理解歐洲資本主義革命之后,歐洲主要國家都實行了普及教育,國家政府以行政命令和行政資源投入的方式,從小開始培養專門人才。越是晚起步的德國,對于普及教育的重視和投入越強,從普及教育的廣種薄收到高等教育的重點培養,這也是今天德國能夠在科技領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俄羅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后來居上,與沙皇帶頭重視大學精英教育是分不開的。雖然說義務教育起源于中國,但是,由于科舉制度在中國的特殊重要性,唐宋以后中國的普及教育更多集中于道德教育,而非像歐洲后來那樣集中于實用技術教育。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得出結論說,那時的中國由于太領先或者缺乏比較而懈怠,這個結論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們接受當今中國創新能力不強的結論,在我看來,原因就在于近代中國在工業技術方面沒有形成長期的積累效應。清朝時期的洋務運動和童子留美是較早的向西方學習科技的舉動,但是,甲午戰爭失敗后,這一階段的技術積累差不多中斷了。此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社會政治形勢的劇烈動蕩嚴重影響了技術積累,那一時期的政府在科技領域幾乎沒有多少持續的投入。因而,技術積累即便沒有徹底中斷,也沒有大的發展,很多科技領域基本處于由早年留學歸來者一脈單傳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間,在這個問題上呈現兩種局面。一是政府持續地大力投入,例如核技術和航天技術,如今,在這些領域,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都不弱。二是出于各種原因的取舍、反復,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技術積累。

編輯:秦云

關鍵詞:創新 積累 科技進步 技術創新 瓷器 西方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视频在线 | 亚洲午夜欧美理论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日本最新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最新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