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推進供給側改革 打造發展升級版
其次,從經濟調控實踐看,政府實施供給側管理已有成功經驗在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美國當局區別對待、重點支持,先后給花旗、“兩房”、通用注資,成為引導復蘇過程的決定性轉折點。中國近年也一再實行“定向寬松”,結構化運用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更是為優化結構而不遺余力。
第三,從經濟社會轉軌過程中的我國具體國情看,客觀上也需要實施理性的供給側管理。在“三農”、區域協調、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國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建設、補短板優結構等方面,急需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供給,解放生產力,化解矛盾和隱患,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不是貼標簽、造概念,而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理論聯系實際的轉軌與創新;不是否定需求側作用和簡單搬用美國供給學派的“減稅為主”思路,而是借鑒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有益經驗,側重于供給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不是搞所謂“新計劃經濟”,而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構造中國式現代治理,實現中國式超常規發展。換言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以改革為龍頭,結構優化為關鍵,解放生產力的長期行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打造新的動力體系。從供給側相關因素看,主要涉及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制度及管理這五項。歷史經驗表明,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項,在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過程中,對于發展的支撐和貢獻明顯。在此之后,難免出現“邊際收益遞減”。因此,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后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以科技創新提供“第一生產力”,以制度改革帶來“最大紅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發展“升級版”新動能。
針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約束,包括合理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力供給及人口結構;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精準度;推進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主要通過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改造政府行政架構,轉變政府職能,等等。
雖然從供給側發力攻堅克難任務艱巨,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迎難而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不僅可以有技術層面的“后發優勢”,不僅可以消解漸進改革路徑依賴的某些“后發劣勢”,還有望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支持之下供給側實踐的“先發優勢”。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供給約束 制度供給 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