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面孔 面孔
“企二代”接班進入關鍵期
李惠森委員:新生代培養亟待創新
李惠森委員接受采訪。李彤攝
人民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李彤)“全世界有十七種語言都有‘富不過三代’的表述。隨著70年代末我國第一代家族企業創業者年齡日益老化,社會各界對于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關切增多。”全國政協委員、李錦記集團董事李惠森對本網記者表示,針對創新新生代企業家群體培養方式、相關凝聚組織缺乏監管等問題,亟待解決。
今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京召開,李惠森委員表示,他的提案關注創新和規范家族企業新生代培養等內容。
李惠森表示,截至2014年我國已有1200萬民營企業和4400萬個體戶,對國民經濟發展、提供社會就業崗位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前,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委員會秘書長趙茲對記者表示,多年前一些家族企業對于“私產”、“家族企業”的說法是忌諱的,不愿承認。這種狀況近些年在逐漸改變,有關經營家族企業的培訓、會議也大量出現。
“我國家族企業在未來5至10年將面臨代際傳承的關鍵時期,新一代企業家群體能否挑起企業持續發展的擔子,還是止步守業、坐吃山空,是值得深思的話題。”他說,新生代企業家群體文化水平高、市場觀念強、開放意識強、創新觀念強,但實踐經驗少、承壓能力弱、社會責任感不高。以往填鴨式、灌輸式培養,開會學習、傳達文件的方式,不能滿足需求了。
其次,凝聚家族企業的相關組織未發揮應有作用,盡管各地出現了大量類似組織,但都停留在聯誼、社交、商機拓展等層面,甚至有些夸大宣傳、牟取暴利。類似組織對新生代群體狀況的了解、分析欠缺,更難給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家族企業中職業經理人可能更關注企業股價,對家族成員間溝通交流的影響弱。”李惠森認為,經營企業同時還要經營家族,要多開展互動式、體驗式的活動,加強兩代人的理解、減少家族成員間分歧。突破原有單向填鴨式的培養,讓新生代說出真實心聲。
此外,要創新有關組織平臺,目前相關平臺多停留在理論層面,案例多來自海外企業。政府部門應支持和協助有資質、規范的平臺組織,如在機構注冊等方面提供便利,治理名實不符的活動、會議。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兩會 兩會 “企二代” 李惠森 財經 家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