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前瞻兩會六大經濟熱點
辜勝阻指出,深化國企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一要按照三中全會確定的“管資本”和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原則和方向,重新構架管理體制,形成“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經營性公司”的權責清晰、職能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二要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對公益類國企、自然壟斷行業國企、具有戰略性重要地位的國企、競爭性國企進行分類施策和分類監管。對公益類國有企業,要確保企業活動始終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承擔國家公益性或公共性政策任務。對自然壟斷行業和國家需要重點控制的戰略性行業,如鐵路、電網、基礎電信、管道、石油、國防軍工等領域,應依托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平臺,根據改革的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市場化。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由于其具有高度市場化特點,應只承擔商業功能和追求盈利性經營目標,要實行徹底的市場化運作。三要推動股權的多元化,實現國有資本的放大功能,促進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優勢互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幾個關鍵問題。首先,要對國有企業的布局進行優化,也就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其次,要積極推進各類行業市場對社會資本的開放。再次,要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高改革效率的同時,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謹防將混合所有制改革變為私有化的“盛宴”。同時,要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和以董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企業的“去行政化”,避免內部人控制現象,提高民間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四要推行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國企的經理層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管理者要實行市場化的選聘和管理機制,推進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的利益共同體。
五、 農村土地改革和扶貧攻堅:“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
辜勝阻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釋放巨大的改革紅利。農地如何流轉?中央第五次和第七次深改組會議作出了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三權分置。土地所有權不變,承包權歸農民也不變,經營權或者使用權流轉。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他建議: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一要加快確權頒證工作,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權,確立權屬管理的基本依據。二要把握基本農情,使土地改革“穩”字當頭,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三要加強土地流轉市場的制度建設,實現公正有序流轉,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四要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有效途徑,改變土地權利二元格局,實現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地、同價、同權”。五要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六要讓農民用好土地擔保和抵押權能,發展農地金融。七要嚴格用途管制,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紅線不突破,防止土地“非農化”、“非糧化”。八要加強配套改革,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把握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的“度”,推進農業現代化。
辜勝阻認為,貧困地區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五年多的時間,同步小康,任務繁重,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減貧脫貧工作刻不容緩。目前全國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832個貧困縣片區縣,12.9萬個貧困村,八千多萬貧困人口。2013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2%,14個片區貧困發生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5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范圍廣,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問題程度深。完善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農村扶貧,是關系到個人生存發展與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為此,他提出八條建議:一要繼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構建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和多主體參與扶貧機制,為實現貧困地區減貧脫貧提供穩定資金支持。二要鼓勵貧困地區根據自身自然條件、要素稟賦、經濟水平,大力推進以特色農業、資源型工業、民族和邊關旅游、勞務經濟等為主的產業扶貧,形成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三要加強公共服務,改善貧困地區的“軟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貧困地區的“硬件”,為貧困地區人口有效脫貧營造良好環境。四要將扶貧工作重點由過去單純重物質資本開發建設轉向更加重視人力資本投資開發,要重視貧困家庭人口優生優育問題,重視人口素質問題,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五要完善金融扶貧機制,通過創新農村金融擔保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土地的資本效應、構建金融機構扶貧的風險分擔機制和補償機制、增加農村貧困地區信貸資金量和信貸額度等形式,提升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水平,為脫貧提供資金支持。六要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的原則,豐富扶貧手段,保障貧困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對于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區等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通過生態移民扶貧和異地扶貧搬遷實現異地脫貧;對于具備產業發展潛力的地區,根據貧困農戶缺失的技術、資金等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對于生態環境較好、資源豐富的地區,科學制定扶貧開發規劃,發展綠色產業。七要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改變“碎片化”現象,整合資金使用,形成合力,構建并完善扶貧退出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有效性。八要切實提高貧困地區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待遇,提高工資水平,適當增加津補貼,使他們安心在貧困地區扎根,與當地群眾一起攻關克難、脫貧致富。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兩會 熱點 經濟 企業 辜勝阻 發展